2016年10月22日 星期六

「列車上的女孩」(The Girl on the Train):為何好故事不見得必然成功?

你所知道的,是不是一定就是事實?

改編自暢銷小說的「列車上的女孩」,小說本身就是一頁傳奇。這不是作者珀拉.霍金斯的第一本書,卻是她的第一本驚悚小說,而且是她辭去工作後專職寫作的第一本作品。據說,雖然想要一圓成為專職作家的夢想,但她一度陷入經濟拮据,還要靠家人接濟才能度日。

沒想到,「列車上的女孩」一炮而紅,迄今在全球已經賣出超過1100萬冊,打破許多暢銷書的紀錄,而且很快就被電影公司搶下版權而登上大銀幕。

我之前還沒來得及看小說版,就直接來看電影版。看完電影版之後,我很渴望想找小說版來看。女主角艾蜜莉布朗演的相當精彩,看得出來小說情節一定峰迴路轉而引人入勝,但我之所以想要找小說版來看,是因為這部電影具備了很多應該要成功的因素,但看完之後,卻只發現另一部「控制」(Gone Girl)改編的真是好。


還記得班艾佛列克主演的「控制」嗎?我當年是這樣形容這部片子的:忘掉安娜貝爾吧!真正讓人感到害怕的,絕對不是鬼怪神魔,而是那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會遇到的光怪陸離。所有已婚而想要抓牢另一半的朋友,建議馬上拖你的另一半去看這部電影,之後每年都再重溫個一兩次,保證對方更能管住自己的下半身;假如未婚的朋友,千萬不要輕易嘗試,因為那可能會增加你們對婚姻的恐懼(我還真有一對正在交往的朋友,鐵齒不聽勸的一定要去看「控制」,結果原本要論及婚嫁的兩人,幾個月後果然走不下去而宣告分手)

在導演大衛芬奇的操盤下,「控制」真的把驚悚電影發揮到幾乎極致,差點把以往多演出花瓶角色的羅莎蒙派克捧上奧斯卡影后寶座,因為她所飾演的愛咪,真的足以讓許多老公半夜驚醒。看完「控制」之後,我雖然半夜還算睡得安穩,但卻馬上把作者吉莉安弗琳有出中文版的小說一本本買來拜讀。

不只我一個人這樣想,雖然作者不同,但國內外許多書評都不約而同的將「列車上的女孩」的驚人成功,連結到之前「控制」所帶出的一片以婚姻關係為主軸的驚悚小說風。

然而,「控制」因電影版而更創高峰,「列車上的女孩」卻顯然讓電影版相形失色,這是為什麼呢?

在繼續寫下去之前,我實在很想把劇情簡略交代,但卻不知道該如何「簡略」下去,因為它的賣點正是劇情和角色關係複雜到曲折離奇。


對我來說,我對在火車上發生的故事特別好奇,因為我自己在高中時期就搭了三年火車,每天由中壢通學到台北去上學,但我那時並無暇欣賞窗外的景色。

但「列車上的女孩」的整個故事,卻是由女主角瑞秋每天搭火車而看到窗外的景色開始的。

瑞秋看到窗外的一戶人家,有個她不認識的金髮美女,當時她甚至不知道那個金髮女孩的名字叫梅根。不知何故,瑞秋被每天看到的梅根吸引住了,開始幻想起梅根的生活有多麼美好甜蜜。

事實上,梅根的生活既不美好、也不甜蜜,完全和瑞秋自以為是的幻想扯不上邊。一天,梅根失蹤了,而觀眾也開始發現,為何瑞秋會總那麼偏執地望向同一處的窗外

今天這篇,我真正想寫的,是同樣皆為改編電影,為什麼「控制」會如此成功、「列車上的女孩」卻這麼失敗。同時,你其實也不該把這篇當做純影評來看,因為對你我來說,重點不是這部電影成功或失敗,而是為何同樣性質的故事,由不同人的口中說出會有那麼大的差異;同樣的,蕭規曹隨的相同管理方式,為何有人就是不如前任者成功?以下幾點,可以讓大家引申參考。

1.  導演功力:「控制」的大衛芬奇在導演處女作的「異形3」一敗塗地,但捲土重來之後,變成我心目中當今最好的導演之一。「列車上的女孩」找來泰德泰勒,他也是小說改編的「姊妹」導演,但兩者功力顯然差了不只一級。

2.  角色失衡:女主角艾蜜莉布朗把一個酗酒失意的離婚婦女演的之成功,讓人完全看不到她在「穿著PRADA的惡魔」和「明日邊界」中角色的影子。除了長相以外,你甚至會懷疑這些角色是同一個人演的。

飾演梅根的海莉班奈特也剛剛在「絕地七騎士」中有吃重演出,而在「列車上的女孩」中,她的戲分更為吃重,而且她也有許多大膽且搶眼的演出。

相較之下,原本應該有三位女主角鼎足為三,但飾演瑞秋前夫再婚對象的蕾貝卡弗根森,則讓人只覺得她很眼熟而想不起來她是誰;我不認為是她在演技上出了問題,但這應該是編導因為電影長度而做出了取捨,只可惜這個取捨讓角色間的平衡出了問題。


更別說瑞秋前夫的那個角色了,我甚至懷疑,如果照原定計畫找到美國隊長克里斯伊凡來演的話,這部電影是不是還會拍成如此?感覺上這部電影不是捨不得在明星上花錢,但太容易屈就現實,為了急就章而甚至讓角色去遷就演員的大小牌,最後只是犧牲了一整部電影而已。

3.  敘事節奏:的確,就像「哈利波特」或任何其他小說改編的電影一樣,要在電影放映約兩個小時的時間中,完整呈現出小說多達幾百頁的內容,那是不可能達成的,而一定要有取捨。

只是,「列車上的女孩」做出了他們的取捨,捨去了部分角色和情節,但經過一番精簡後,反而還是讓人感覺冗長,甚至不時會出現節奏紊亂的現象,反而讓整部片子淪為一部失敗之作,真的相當可惜。許多人的招數完全相同,但出招後的效果完全不一樣,其中一個重要的關鍵,就是對節奏的掌握及選擇。

4.  欲速則不達:在我來看,最大的敗筆之一,就是片商想要打鐵趁熱,太快把「列車上的女孩」搬上銀幕了。Time to market進入市場的時間固然重要,但那也要確保自己的產品已經夠成熟到可以上市了才行。

說故事,由誰來說故事中各個角色或橋段的比重情節進行的節奏、乃至於事前的準備,當然牽一髮而動全身。就管理上來講,假如誤以為系統化的做法可以控制一切,忽略了主事者的風格或能力是否符合所需團隊成員各自扮演的角色是否適當、以及計畫進行節奏的重要,甚至對預期成果太過樂觀,反而太急切於要拿出成果,最後可能都難逃失敗的命運。對你來說,你看的或許是一部改編的不怎麼樣的電影;對我來說,卻是無止盡的學習和反省。


伸閱讀之一:「當有人拿槍對著你時,你就會了」:我看經典西部片重拍的「絕地七騎士」(Magnificent 7)

延伸閱讀之二:從「練習什麼,就能得到什麼」,到隨時說好一個故事的重要和必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