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談判地圖》心得又一章:「閱讀氣氛」(read the air)及對不同國家的聽眾進行簡報

某次,去幫一家德國的科技公司上課。由於我先後在德國和法國的知名公司都服務過一段時間,那家科技公司的亞洲區總裁(他是一位高大而開朗的德國人)在午餐時好奇地問我,「幫法國人做事的感想如何?」

我忍不住哈哈一笑,決定坦誠相見地告訴他實話: 「我和每一位法國同仁都處得非常好,和法國人交朋友,真是人生一大樂事!」話鋒一轉,「不過,幫法國人做事,有時候真的覺得每天都會抓狂!」

Bonjour之後,我學會的第二個法文單字就是C'est la vie。可別以為這是梁靜茹的歌詞,當我在工作上遇到窒礙難行的狀況而需要向我的法國老闆請示時,我居然常常聽到對方聳聳肩一句C'est la vie、然後就完全沒有下文了;天哪,你能想像,你的老闆每次遇到難題,就拋下一句「這就是人生」、然後就放你自生自滅嗎?

好處是,你會因而大大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壞處是,尤其是對在儒家思想薰陶下成長的我們,很容易因此感覺到自己變成爹不疼娘不愛的可憐蟲。

可別以為這是我的偏見。《談判地圖》的作者可是嫁給了法國人,對法國人的觀察體認,想必更比我透徹。她在書中指出,英文字的數量比法文字多了7,所以跟法國人溝通時,你勢必得更加仰賴情境所給予的線索,而不能只從和對方的對話中得出端倪。

不只法國人如此,她同時也指出,在與日本人或印度人溝通時,你也一定得具備「閱讀氣氛」read the air的能力,才能無往不利。

所以,要建立全球走透透的國際觀,除了語言能力外,更重要的或許是培養解讀文化氣氛的能力

另外,很多人都上過簡報課程,用中文做簡報,和用英文做簡報,真的都一樣嗎?

相信所有的簡報課程,都會要求從了解聽眾做起。我自己有相當多的經驗,是向一群不同國籍的聽眾做簡報,而台下的他們母語既非英文、當然也不是中文。

《談判地圖》舉了一位美國工程師被挖角到德國公司後,發表第一場簡報的例子。過往有許多成功簡報經驗的他,深深了解這場簡報的重要,並確實地做好了他心目中的萬全準備。

結果呢?居然變成一場大災難

為何如此?難不成德國人那麼排外嗎?

其實原因出自他認為直接切入主題的簡報安排,卻被現場的德國主管們連連追問理論基礎及研究方法;在順序安排錯誤的情況下,最後當然提案遭到否決。

對這樣的結果,我可是心有戚戚焉。回想當初為一家德國公司工作時,有一回,一位掌管全球業務的高層訪台,事前他的幕僚就把簡報的既定格式先e-mail給我們。當我提到「既定格式」,可別以為只是個一致背景及字型大小的template。那份「格式」總共超過150頁,其中某些頁面所包含的業務範圍,在台灣根本不存在;小心謹慎的我們,事前向德國總部請示,台灣沒有的業務,是不是就可以跳過而不報告了?

結果出人意料。即使台灣壓根不存在這樣的業務,德國總部要求我們必須把那些頁面留空,但不能直接刪掉,以免高層來訪時會對跳過去的頁面有所質疑。

我相信絕大部分人恐怕會覺得這樣的做法很荒謬且浪費時間,尤其當正式簡報時還真的需要對一頁頁空白的簡報逐一說「台灣不適用」後才能接到下一部份,而不是整段可以直接跳掉。但是,德國人的嚴謹,讓我們沒有其他選擇。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正式的商務簡報一定是「一法通、萬法通」。萬變不離其宗的,是你一定要事前了解你的聽眾,並且設法掌握你的聽眾。

如果要用一句話為跨文化溝通與管理做個小結,那就是「不要凡事都認為是理所當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