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5日 星期日

《毀滅大作戰》(Rampage):巨石強森給我的啟示,以及團隊角色為何每一種都不可或缺

前一篇提到,不是每部片子我都可以從管理面向寫出一篇對應的文章的,至少《環太平洋2》我就不行。不過,就這樣輕易說不行、似乎顯得我太容易就放棄了,所以我應該多給自己一些挑戰。那麼,今天就來向本週上檔的新片《毀滅大作戰》挑戰吧!


街機遊戲改編的《毀滅大作戰》,由巨石強森主演。光是海報上大大的「巨石對巨獸」,大概就道盡了這部片子的一切:基因突變的高級巨大猩猩、飛天巨狼、以及超級大鱷魚要來摧毀芝加哥這個城市,之前是特種部隊的動物生態學家(到底全世界有多少人能夠符合這種背景?)巨石強森就要憑一己之力來阻止這些軍隊動用機槍和飛彈都無法消滅的怪獸。基本上所有的劇情大概只用前面這一句話就說完了,其他的劇情你也不需要知道太多,因為那些劇情既不合邏輯也不重要,況且我相信不會有多少人是抱著想要深究劇情的精神買票進場的。

以為我指的是這部電影不值得一看?相反的,作為一部爆米花電影,《毀滅大作戰》真的爽度破表,而且完全不會為你的大腦帶來太多負荷,讓你能夠進電影院享受一段輕鬆的時光。很難用言語形容,不過相較於《環太平洋2》其實在視覺上也蠻爽的的機器人打怪獸,我更喜歡《毀滅大作戰》中的巨獸摧毀城市,一種莫名的療癒感油然而生。

其中的關鍵之一,我想來自於巨石強森。在史特龍及阿諾垂垂老矣之後,由摔角界轉戰好萊塢的巨石強森儼然成為當代幾乎唯一的動作巨星了。雖然我還記得他當年在《魔蠍大帝》被評為不會演戲的青澀,但現在的他幾乎能夠輕鬆駕馭每一部無論再誇張也不為過的動作片及災難片,因為他那混身肌肉也誇張地幾乎不像真的;伴隨著他那與肌肉硬派角色反差夠大的喜感,讓觀眾就是愛他。

觀眾有多愛他呢?巨石強森已經連續兩年都是好萊塢全球片酬最高的榜首,接下來單部片酬突破2000萬美元指日可待。

能有那麼高的片酬,片商當然也不是傻子。無論你喜不喜歡那些電影,當巨石強森最近的電影幾乎都變成賣座保證,卻是不爭的事實。

光看大肌肉就能獲得超高票房嗎?當然不見得。另一個廣受歡迎的摔角巨星約翰希南已經鋪梗許久而希望進軍好萊塢了,但到了馬上要上映的《圍雞總動員》才算真的是非客串或配角的挑大樑演出,但他也要小心翼翼地踏出自己的電影之路,而不是只靠肌肉猛男的路線就保證能成為巨星。

巨石強森為什麼成功?混身結實的肌肉當然是他的註冊商標,讓他在一群明星中能有旁人難以企及的高識別度。此外,肌肉猛男而又很會搞笑,這種反差不是他的首創,當年的阿諾史瓦辛格就已經做過成功的嘗試;有了前路可循,只能表示這個路線可以成功而已,但巨石強森真的能靠搞笑受到歡迎嗎?可以看得出來,他其實一直在磨練自己,雖然不見得真的有渾然天成的喜感,但像《不勞而獲》這種不計形象的片子也接了,果然累積出一定的戲劇功力;到了現在,當他講一些垃圾話時,銀幕前的觀眾就真的覺得有夠搞笑,這就是一種成功。除此之外,一方面他有一種足以讓人信服的陽剛形象,但他在銀幕上也能展露溫情,所以當他像在《加州大地震》這些電影演個父親時,也能呈現出人性的一面,讓他更容易被觀眾接受並認同。正因為如此,即使《毀滅大作戰》的本身是一部扯到不能再扯的電影,但放眼好萊塢,誰能比巨石強森更適合演個在最後一幕中隻身和大猩猩並肩去正面迎戰巨狼和超大鱷魚的角色?那已經跟演技或特效無關了,真的只有巨石強森,才能讓觀眾買票進場去看一個人能拿把榴彈槍、就當面去挑戰比自己大上不只百倍的巨獸。


許多人應該都看過巨石強森這段不到一分鐘的勵志直播影片(影片連結點此),當時引起無數人的轉載分享。大學畢業後、原本想當個職業足球員的他,當初被一支加拿大球隊簽下後,沒想到報到後的2天就被裁掉了;原本立志一定要打進美式足球聯盟NFL的他,最後並沒有實現這個夢想,反倒在職業摔角闖出一片天,之後才能以摔角明星的身分進軍好萊塢。「當你人生最大的夢想破碎時,這個失敗往往能開啟另一條康莊大道」,這句話從一位當初口袋只剩下7美元、後來卻能拿到千萬美元片酬並動輒創造上億美元票房的人口中說出,真的讓人聽到就能為之鼓舞。

其實,除了這段有配上中文字幕的影片之外,假如你稍加搜尋,你不難發現巨石強森有許多鼓勵其他憂鬱症患者或是時運不遂者的訪問及談話。當提到同一段被職業足球隊裁掉的往事時,他願意公開跟大家分享,當時的他其實連續很多天都眼淚不斷地掉出來,整個人都籠罩在一個憂鬱而不知道該怎麼走出來的困境;最近,NBA暴龍隊的當家球星德羅森和騎士隊的主將洛夫,也都公開表示自己被憂鬱症所苦。(相關報導點此)一個又一個的名人選擇把自己的經歷講出來,不是為了要大家同情討拍,而是希望讓許多受憂鬱所苦的朋友知道,與其悶在心裡而自己面對,不如把這樣的問題講出來、讓自己勇敢面對這些問題,其實更有機會讓自己好過一些。其實,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就和大家一樣,我的人生肯定有些不順遂,我的心情也不是永遠都是陽光普照。但之前一位朋友建議我說,反正那時候的我天天在寫部落格,假如有什麼不愉快的回憶或遭遇,就勇敢地把它寫出來吧!重點還不見得是和什麼人分享,而是寫出來了之後、自己就可以忘掉了。我嘗試了一年多,真的覺得相當有用,所以想到巨石強森的這一段時才會有感而發。

巨石強森另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特點,當然是他每部新片看起來都愈來愈壯。原本就已經夠壯了的他,並不以此為自滿,他知道自己還要琢磨各項不同的能力,但他的招牌賣點可一日都不能鬆懈或放棄,於是他每天近似苛求的不到清晨五點就開始健身,據說可以達到一個禮拜健身六天、每天健身兩次的驚人頻率。當他之前在加拿大拍《野蠻遊戲:瘋狂叢林》時,據說還把整個健身房從美國搬到加拿大的拍攝場地去,由此可知他對健身的狂熱。

要讓自己維持在頂尖,不只要能補強自己的短處,而且還要能持續讓自己的長處維持在顛峰。從巨石強森的成功,讓我們親眼見證到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回到《毀滅大作戰》這部片子,即使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爆米花電影,也能給我們一些管理上的啟發呢?答案是的確可以。

1.  行動永遠要有備案。電影一開始的場景發生在外太空的一個研究站,當裡面的人幾乎還沒登場就全被殺光了,只剩一個我根本還弄不清楚這個角色是誰的女性倉皇準備逃生。當她要打開救生艙的門時,通話器那頭傳來地球上老闆無情冷酷的聲音:「拿不回我的樣本,妳也不用想要回來了。」接下來就用遙控把逃生艙的門鎖住了。

雖然我弄不懂地球的傳輸科技何以那麼先進,不但可以把外太空的艙門都遙控鎖住及打開,而且通話品質還如此清晰而都不會斷訊;但反正這是一部動物只要聞到實驗室的藥劑、就可以發生基因突變而變成飛彈都打不死的怪獸電影,這些細節我們也就不用太計較了。


我所弄不懂的地方在於,不只是這部片子,包括之前的《異星智慧》和《異形:聖約》,為什麼每部一扯到太空的怪物災難片,都得把片中的人類角色描寫得如此腦殘呢?總覺得他們總會在當下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決定,結果就是自己的命也未必保得住、但還把怪物帶回地球。

對發明基因突變藥劑的公司而言,首先是不該把所有的樣本都放在單一地點,就算真的需要在太空中才能有適合合成的環境,既然都已經有地球和太空站即時通訊如此良好的科技了,那起碼要能系統自動把所有實驗的數據回傳到地球,這樣即使那批樣本因故毀損,起碼還有機會用完整的資料和數據複製出相同的藥劑成果,不是嗎?

而對員工的角色來說,無論是在太空站上被食人巨鼠攻擊的那位女性,又或是發明這些藥劑、但卻被公司陷害而鋃鐺入獄的凱特,怎麼都不預想自己的無良老闆會擺自己一道,甚至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呢?

所以,假如我知道老闆可以遙控太空艙的逃生門,每天專注於研究之餘,反正在太空裡閒著也是閒著,就該順便研究一下該怎麼寫個後門程式來切斷地球端的遙控;假如我覺得公司瞞著自己而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改造成基因武器時,不該到決心要舉發時才去偷取公司硬碟,而要平常就設法留下一些蛛絲馬跡,讓之後可以找FBI等單位去投訴。簡言之,你不該發現老闆無良時才開始想辦法脫身,而是要假如事情總可能有一天會到無可挽回的程度,所以平常就多做好任何準備,也就是任何行動都該在平日就有備案,包括面對你每天上班的那份工作也是如此。


2.   團隊角色的各司其職。之前我們提過貝爾賓的9種團隊角色,其實正好在這部片子也可以適用。假如你看過電影、而也知道上述9種團隊角色是什麼,建議你先不要往下看,讓自己先想個5分鐘、試試看自己知不知道片中主角到底各是什麼角色。

假定你已經思考了5分鐘,而你想到的居然是猩猩、巨狼、大鱷魚分屬於什麼團隊角色的話,你可能搞錯了這個問題的重點;貝爾賓的9種團隊角色分屬於3大類型:行動導向型角色謀略導向型角色、及人際導向型角色。其中,負責冒險犯難打怪獸的巨石強森,無庸置疑的是行動導向型的角色,女科學家凱特要負責找出解藥,看起來像是個謀略導向型的角色,而不知道是哪個單位的探員羅素,要負責協調說服軍方不要炸掉整個芝加哥,又要適時出現而給前面兩位直升機的鑰匙,所以應該是個人際導向型的角色無誤。


既然3大類型的角色都湊齊了,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問題呢?

因為我們要能把9種團隊角色都湊齊了,而且各自都要能發揮功能,才能建立一個成功的團隊。

以主角巨石強森來說吧,由於他跟猩猩喬治長久累積的情感,無論所有人都想把喬治除之而後快,他還是堅持不能殺喬治。或許以我們下一點會提到的結果論來說,他這樣的堅持是沒錯的;但就前面劇情發展的走向來看,實在看不出有什麼道理。所以,當巨石強森一個人把3行動導向型的角色全包了,他的這種堅持充其量還只能當作順便兼了謀略導向中的創新者角色,但應該要能提供戰略性觀點並分析大局的監察者呢?就拯救整個危機的這三個人來說,其實是沒有監察者這個角色的。

在貝爾賓的理論中,一個人是可以身兼多種角色的,但身兼多種角色後會不會混淆,又會不會因為有人身兼多職後、反而讓大家忽略了其中一個角色功能不彰或根本沒人兼任,是實務運作上常見的問題。

另一個在運用貝爾賓時常見的謬誤,就是很多人以為專家既然是個謀略導向型的角色,那麼這個專家就鐵定可以順便擔任另外兩種謀略導向型的角色,無論我在課堂上說破嘴的告訴大家、專家在許多實務環境中不會跳出來擔任創新者監察者的角色,許多人還是不信就是不信。

就這個角色來說,我還蠻感謝《毀滅大作戰》或許過於簡單的劇情設計,但這樣的劇情設計和角色設定也可以讓我們看到,女科學家的角色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專家,但她未必能同時兼任另外兩種謀略導向型的角色。

探員羅素也很有趣,我雖然認為這個角色找傑佛瑞狄恩摩根來演是浪費了他的演技,但這個角色總是得有人要演。就探員羅素來說,他的確試圖扮演了多種人際導向型的角色,但以其中或許是對他來說最關鍵的那個資源調查者的角色,他的首要任務就是代表這個團隊去向外尋求資源並進行磋商,但他顯然並沒有扮演得很成功,因為掌握資源且負責決策的軍方並不吃他那一套。


因此,就算電影有個happy ending,但那主要還是來自於巨石強森的英明神武和他與喬治間的人猩情深,而不是來自於一個成功的團隊組合。

我當然知道《毀滅大作戰》的本質完全不是要探討團隊何以成功,但能用這樣一部娛樂片讓大家了解貝爾賓的團隊角色理論如何運作,也是件很有趣的事。

3.  用怪獸才能對決怪獸。既然這部電影的劇情不是重點,希望也不會有人介意我的劇透。


面對3隻巨大無比而無堅不摧的怪獸,當所有武器都派不上用場時,該怎麼辦呢?答案是讓其中一隻怪獸回過神來,然後靠著那隻怪獸去擊敗其他的怪獸。

這樣的劇情其實並不新鮮了,我們在票房鉅片《侏羅紀世界》可以看到3隻不同的恐龍合力消滅一隻變種恐龍,更早一點更可以在日本東寶時期的哥吉拉系列看到哥吉拉與一隻又一支的怪獸對決,從毀滅人類搖身一變成為人類的守護神。

但是,這跟企業運作和管理有什麼關係呢?答案很簡單。作為一家公司,你可以投注龐大的心力和全部資源去和你的主要競爭者對決,但你也可以與其他公司結盟,慢慢鯨吞蠶食那個競爭者的基業;更有甚者,你可以挑起另外一家公司與你的主要競爭者的戰火,在兩家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刻意選擇不去淌那個混水,等兩家拚得元氣大傷之後再去坐收漁利。

不只公司跟公司之間,其實在職場或其他團體中的個人和個人之間也可以套用同樣的道理。不過朝這個方向寫下去的話,就顯得太過厚黑了。大家還是沒有負擔的去看個《毀滅大作戰》,讓自己輕鬆一下吧!

延伸閱讀之一:我對貝爾賓的團隊角色在延伸應用上的五項看法

延伸閱讀之二:別被缺席的角色綁架了!無論你是行動派 、謀略家、還是人際高手,都應該先看看這篇

延伸閱讀之三:《野蠻遊戲:瘋狂叢林》(Jumanji:Welcome to the Jungle)──人生不能重來,所以我們更要讓現在的自己活得精彩

延伸閱讀之四:遇到失敗,你會怎麼辦?讓我們由《異星智慧》(Life)來看面對失敗時的正確處理模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