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0日 星期四

談判後的檢討,重點在於能否產生行動的方向:對有效訓練課程的幾點心得

這兩天連續去一家科技大廠授課,繼去年連續開了好幾梯的談判課程後,今年不但也同樣繼續規劃談判課程給不同的學員參加,而且還另外增加了客訴處理課程,同樣也是連續好幾梯的課程。

或許是真累積出了一些口碑吧!近來每年都邀請我再去講課的企業變多了,而之前沒有去過、但指名邀請我去講課的企業也變多了,在此特別謝謝大家。不管是實際參與課程的學員、又或是負責邀請我去的HR同仁,我真的感到莫大的肯定。

在這個禮拜連續好幾天的上課中,這兩天的連續上課經驗尤為特別,因為我很少連續兩天是上同一家公司的課,通常會間隔個一週或一個月。這次,兩天的課程甚至是不同主題的,讓我自己也覺得新鮮而有趣。

為什麼要特別提筆寫下這段授課經驗?因為我突然從這兩堂課的經驗中感到課程的累積效應。


先講今天的這一堂課,主題是談判。我非常訝異,因為來上的學員和去年的幾梯全不重覆,而且離去年最後一堂同樣主題的課程已經相距近半年之久了,假如你跟我說,是因為有人已經事前了解課程架構而才會有這樣的表現水準,我絕對不會相信,應該靠著第三人傳播而隔那麼久而還記得住,那根本不科學。更何況,就拿專注度應該更高的【一談就贏】公開班來說吧,經過許多之前學員的心得分享,相信新加入的學員應該都不難先知道我們究竟會進行哪些活動;但知道了就等於做到了嗎?正如所有學習一樣,事實從來不如想像的那麼簡單。

為什麼這堂課會讓我那麼訝異呢?因為在好幾個活動中,學員展現出來的觀念之正確,比去年那幾梯好上許多。明明是不同的學員組合,總不可能課多上了幾堂、整個公司就突然變的更會談判了吧!但就今天的實際演練來看,好像又確實如此。

另一點讓我訝異的是,在前一天的同家公司舉辦的是客訴處理課程。我的客訴處理和別人的同名課程有些不同,雖然我有服務行銷的學術專長,但我的客訴課程主要還是從談判的觀點出發,試著結合談判的技巧和觀念來處理客訴問題。在客訴處理上完之後,其中有些學員主動報名了隔天的談判課程,等於我在隔天就遇見了好幾位熟面孔。我不由得發現,相較於前一天,他們又更投入且理解的更迅速了;簡而言之,就同一批人來說,兩天的課程效果肯定以第二天來得更好。重點不是我的談判課程和客訴課程孰優孰劣,而是就他們的學習曲線來說,第二天的學習讓他們更容易進入狀況。

我不確定這樣的經驗可不可以套用到其他人的其他課程,但對我來說,我歸結出以下幾個重點:

1.  相較於我在其他企業,可能上完幾梯談判基礎班後就直上進階班,這家知名企業選擇連續兩年的幾梯都上基礎班,意外的產生累加效應,讓學習效果更能滲透到其他同仁。

2.  與其他行業相較,科技業通常不是上課時最有外顯活力的一群,但那不代表他們天性內向、而可能是較為謹慎而喜歡謀定而後動。假如其他業別的公司是用每季為一個週期來上課,科技業或其他相近性質的產業把開課週期再拉近,將有助於學員更快進入狀況且更為集中。

3.  再次證明,談判不只有業務或採購才需要,以各部門的多元組成來說,只要經過適當的指引,表現不會遜於工作上較有談判機會的業務或採購同仁。

4.  學員明顯對實例討論及解說會覺得更直接且更有興趣,也就是workshop的形式會更有效果,但就談判這類他們原本較不熟悉的主題來說,假如一開始就用workshop的形式來進行、而沒有事前的概念補強,可能會完全失焦。但對企業來說,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和時間在夠短的週期內進行不同培訓,當然也是個挑戰。

5.  不出意料,自由報名的參與積極度和專注度會超過部門指定參加者。

其實,這並不是唯一引發我類似想法的例子。我今年也才剛幫兩家資訊科技產業的公司上過課,而它們其實去年已經上過前導課程,但由於中間又隔了幾個月,所以前後兩堂課的連結就沒那麼好;我們接下來還要再上其他接續性的課程,但為了搭配他們和我能配合的時間,下一堂課又是一季之後,像這樣的安排,或許正是另兩家公司學習效果不如前面提到的那家公司的主因。

我可以公開分享我這樣的觀點,但我無法直接影響企業客戶們的決定。其實,我相信很多負責安排培訓課程的HR同仁也滿腹苦水,即使他們瞭解怎麼樣做會更好,但公司高層未必和他們能有同樣的想法。

所以,像這樣的觀察和感想,我主要會用在我自己可以左右的公開班課程的規劃上。以【一談就贏】來說,公開班的好處之一,就是主動來搶得報名資格的學員們,肯定有一等一的積極度。未來,從我們下半年第一波的六班開始,我們會增加評選制和推薦制的報名入選辦法,這也讓我們對學員的學習動機和多元組合能有更進一步的掌握。接著,就是我們會把課程由一天制改成兩天制,這樣的改變本來原先只是為了呼應之前學員的建議需求,但就我這兩天的心得來看,在相隔一週或兩週的短時間內馬上舉辦第二天的演練班,相信會讓他們在第二天激發出更大能量,這連課程設計者的我都從現在開始就興奮的期待著那一天的來臨。

除了學習效果在每一位學員身上的發酵和提升,做為一個之前是企業經理人出身的講師,我最近的另一項成就,是在學員中發現一些「璞玉」──他們未必受過足夠的談判專業訓練,而且很明顯的看得出來並非基於經驗而反應,而更多的是來自於他本能的思考和反射。但是,這些「璞玉」的表現卻讓人覺得真是可造之材;我在本週另一家去上課的電信業者中看到一位,而今天的課程我又看到不只一位。我雖然不想被人誤以為我在推銷而沒有開口,但我真的有股衝動邀他們來上【一談就贏】,相信經過更強力的談判課程洗禮,這些「璞玉」的談判力應該更有機會瞬間爆發。

最後,我不知道有多少本週上過我的企業內訓課程的朋友會看到這一篇,但我特別利用今天寫下來,就是想特別跟各位說,雖然主題未必相同,但這正是我們在談判後所提到的「檢討」:我不只回溯發生了什麼、課程的各方面各有那些優缺點,而更重要的是我粹取整理出了一些想法及方向,而且我同步知道自己未來能根據這些心得想法而產生哪些新的行動。談判也是如此,當我們進行每一場談判回來之後,我們不只該做紀錄整理,同時要能加以檢討,而檢討的目的不只是消極的修正我們的錯誤,而是要積極的找出讓自己更好的方法及作為。


延伸閱讀之一:也許我無法讓談判課程更有趣,但我卻希望能讓談判課程更有效的三點建議

延伸閱讀之二:別讓昨天的誤判,成為今天的遺憾──從課前作業到用檢討精進談判力的實作指南

延伸閱讀之三:專注、投入,而又笑聲不斷,這就是我們的【一談就贏:實戰談判思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