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不只教小孩才應該看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今天看到一位朋友分享這篇文章,講的是用「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來協助小孩子的教育(連結點此),但我認真拜讀後,發現其實對成人的我們也很適用。

我們常抱怨,「這真的是太難了!」但以這篇文章的舉例來說,若能對自己說,「我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搞定,」豈不更有用且更正面積極?

再舉一個例。說「我放棄了!」再容易也不過了,很多人甚至可能連試都沒試過,就可以輕易決定放棄。但是,在放棄之前,何不改想想「讓我試試別種方法」呢?畢竟,方法是人想出來的,每多想一種新的方法,就等於在自己的工具箱中多放入一項工具技巧,就算這次用不到,下次說不定會在其他地方用到。淺嘗輒止而動不動就放棄的人,到頭來可能工具箱空空如也,面對下一個困難或挑戰時,一樣無計可施而還是只能選擇放棄。但經常思考有沒有其他解決方法,甚至已經有了一個現成的解決方法、卻還是不斷思考還有沒有其他解決方法,就會讓你的工具箱更加充實,也會讓你有更多的工具可以面對接下來一個又一個的挑戰。

但是,若是只能「換句話說」,可能還不足以掌握這種「成長型思維」的精髓。要做到「轉念」,也就是真的讓自己放棄負面消極的說法,而擁抱正面積極的更多可能性,才可能讓自己的未來更光明。

相對於「成長型思維」,另一種觀念就是「固定式思維」,簡單說,凡事都以眼前的事實當作結論,彷彿自己只要說的是事實,別人就不應該對他有所質疑,所以事情很簡單地蓋棺論定,有什麼不對?


我自己才10歲的女兒也常常這樣想。「同學們就是叫也叫不動啊!」在學校覺得受到委屈的她,講得快要哭出來了

我不是很擅長安慰她的爸爸,但是,我卻會提醒她說,「妳有沒有用別的方法試著跟他們說呢?例如,不要用帶有命令式的口吻,而改讓他們知道,為什麼我們應該這樣做,或是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又或者是「妳自己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他們不願意這樣做呢?」

我自己本身也不是也不是個很有耐性的人,但我知道,「固定式思維」的另一個講法,就是腦袋僵硬而食古不化。我不想被人視為是一個固執而死板的傢伙,所以只好換條路走。

就像我昨天分享那篇「別跟山過不去」的觀後感(連結點此),其實主角的勞勃瑞福也正是體驗了一種「轉念」的過程。正是因為成功的轉念,所以堅持全程走完,或是選擇中途就打道回府,其實對自我實現的結果都沒有差別。

我自己以前也是常拿「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當藉口安慰自己的人,所以常跑去玩水、而對任何走山路的活動都退避三舍。後來,我當然還是比較喜歡去溯溪或去海邊玩,但也開始不排斥山區活動,沒什麼特殊理由或需求,只是希望讓自己和小孩的人生多一些不同的嘗試而已。畢竟,若能有一天達成「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界,對自己的修為也大有好處。

但為什麼這篇文章值得推薦?因為「轉念」乍聽之下好像只是自我修為的工夫,但透過這篇文章的解析,「轉念」更多了一份主動積極的涵義,有助我們用另一種眼光探索這個世界。

再舉個在職場上也常見的例子吧!若是同事都獲得可觀的加薪但唯獨你沒有,與其埋怨老闆不公同事太爽或是社會沒公理,何不趕快另覓更值得效命的新東家,或許正是人生的一個新契機?倘若老闆每個人都固定加薪 3%,讓你每天像被溫水煮熟的青蛙,搞不好自己還一直做不出走人的決定呢!

看完9種不同的改變說法,別忘了看看後面重要的4種訓練方法。同樣的,這篇文章說的雖然是孩童教育,但正如它自己在第4點講的:學習這種模式,「永遠為時不晚」

1.     努力和不斷挑戰困難,能讓他變得越來越聰明

2.     從嬰兒期就該開始運用正確的稱讚技巧來塑造思維模式

3.     運用yet這個詞改造對方的思維模式:不是失敗,只是「尚未成功」

4.     學習成長型思維模式,永遠為時不晚

我不曉得這種「成長型思維」是不是真的如標題所說的,貼遍全美教室,但我真的覺得這篇文章的觀點蠻值得我們學習與分享,不只為了我們的孩子,更同時也有助於我們的進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