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4日 星期日

史帝夫賈伯斯 - 面對壓力下如何不崩潰


史帝夫賈伯斯


還有人不認識這個名字嗎?


早逝的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已經變成一則傳奇。歌頌他的文章及書籍已經不計其數,原本以為這部最新電影的基調會是,大家無須把賈伯斯神格化,賈伯斯畢竟是個人,他也有許多人格上的缺點,甚至可以說是大到足以致命的缺點。沒想到,看完這部片子後,如果你是果粉,你可能會更喜歡賈伯斯這個人;如果你不是果粉,你搞不好會因為最後一幕動容而因此變為果粉


電影以三段賈伯斯生命中的重要產品發表會前的時刻為主軸,我不知道現實情況有多少真如電影中所敘述的,因為實際狀況若是如此,我敬佩的將不會只有賈伯斯如此天才洋溢而洞燭機先,而會是他如何能在如此大的壓力下而不崩潰



以這部電影的內容來說,足以帶給還在俗世中奮鬥的我們三點省思:


首先,即使如此偏執於追求完美的賈伯斯,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他在人生不同的階段中,待人處事依然會不斷進化。遇到重大的關鍵,諸如他對Apple II的看法,他依然始終如一而毫無退讓,但這不代表他在每一方面不知道該如何修正並進化。每個人都知道他的追求完美及注重細節,但他若是不知道該如何自我進化,他就只會是另一個穿著PRADA的惡魔,而不會是賈伯斯


相信自己。從麥金塔推出的挫敗,到iMac的成功而開啟了蘋果盛世,他等了15年,中間甚至一度被踢出自己創辦的蘋果。從在車庫創業起,他就懷抱著一個夢想,認為電腦可以是一項藝術創作而不只是科技工具,也自詡為優秀的指揮而無懼旁人對他其實軟硬體均非強項的指責。想的跟別人不一樣,並不是錯誤;但若他無法堅持自己就是想的跟別人不一樣,他之後也無法驗證自己是對的


懂得傾聽。片中埋的另一個梗,是他問到如何跟他的女兒談話時,他的得力助手喬安娜說,多去聊聊他女兒喜歡談的事情,而不只是把自己想講的話要求女兒能聽懂。片子的結尾落在他與女兒的互動,是我覺得最成功的地方,讓我的眼眶都有些泛淚。是啊,這樣的安排實在很不賈伯斯,那些片段可能在現實中也從未發生過,但對也是一位父親的我來說,真的很感同身受,也同時證明了懂得傾聽的重要,因為唯有透過傾聽,不但能了解別人,同時也能從自己願意傾聽的過程中,也更清楚的面對自己

 


我不是不知道這部片子在美國的票房奇慘無比,我也不是不知道,導演丹尼鮑伊(貧民百萬富翁)和編劇亞倫索金(魔球、社群網戰)並未得到今年的奧斯卡提名肯定。不過,我向來不是跟著影評看電影的人,我反倒認為,正是因為導演及編劇的出色功力,所以能讓外型如此不像賈伯斯的麥克法斯賓達獲得今年的男主角提名


那為什麼這部片子得不到大多數人的認同?最大的問題可能是觀眾都把它當一部傳記片來看


賈伯斯真人實事改編的傳記片,原本應該是這部片子的一大賣點,只可惜觀眾並不買單,因為那未必是他們心中的賈伯斯。

假如不掛上賈伯斯三字,這部片子可能根本無從開拍,但掛上了這三個字,反倒變成它的原罪;倘若只把它當作是一部虛構的作品來看,你可能會讚嘆於編導如何能這麼一部以大量台詞為主的片子而拍得節奏如此緊湊;但因為你期待在片中看到的是賈伯斯和他從麥金塔到iMac的谷底翻生,所以難以達到很多果粉或影迷的預期,也許是因為他們要看的是賈伯斯的出神入化或超凡入聖,而不是要看人生的低點或挫敗


電影中的賈伯斯,到頭來能正視自己的錯誤及脆弱。但在現實生活中的他,真能如此嗎?假如是的話,我相信他自己必能更加平安喜樂。然而,電影畢竟是一種文本,而未必反映出真實。我們只能感謝導演及整個拍攝團隊帶給我們這麼一部精采的電影,無論這部片子是否真能反映出史帝夫賈伯斯的真實人生,起碼它足以豐富你我的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